斯派克・李,男,是美國著名的黑人導演,紐約尼克斯的頭號球迷。李很小就隨父母從亞特蘭大搬到紐約的布魯克林居住,他的父親是一位爵士樂手,母親是一位教師,因為生性倔強,母親昵稱他Spike(釘子)。
李在亞特蘭大的Morehouse學院攻讀電影課程,畢業後又在Tisch藝術學校繼續深造電影專業。
1980年李製作了一部10分鍾的短片“The⠁nswer”引起較大爭議,1983年他又拍了一部名為“Joe’s⠂ed-Stuy⠂arbershop:⠗e⠃ut⠈eads”的電影並獲得學生學院獎(Student⠁cademy⠁ward)。
李拍過的著名作品包括“She’s⠇otta⠈ave⠉t”(1986)、“School⠄aze”(1988)、“Do⠴he⠒ight⠔hing”(1989)、“Mo’⠂etter⠂lues”(1990)、“Malcolm⠘”(1992)、“Bamboozled”(2000)、“25th⠈our”(2002)等,他是美國最具黑人意識的導演,所拍攝的題材大都跟黑人的出路、覺醒、種族歧視相關。他的電影風格犀利、節奏明快且極具爆發力,對於黑人的習性和社會困境有相當深刻的體會。
《When the leeves broke》在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中獲得地平線單元的最佳影片大獎。
如假包換的斯派克・李
《臥底人士》與“後9・11”時代
在其新片《臥底人士》(InsideMan)中,斯派克營造了一個《熱天午後》(DogDayAfternoon)式的銀行大劫案:緊張的人質以及決定與歹徒一決高下的倒黴蛋警察,場麵一觸即發,扣人心弦,遠比《為所應為》更為出彩。當被問及其涉足驚悚片的原因時,斯派克坦誠相告:“我從來沒有拍過一部類型電影,但是這個劇本寫得很好。”斯派克對新人拉塞爾・蓋瓦茨(RussellGewirtz)的劇本大加讚賞,“我深信這個本子非常出彩,肯定會吸引大量的大牌影星加盟。”
確實,影片《臥底人士》的製作班底陣容空前“豪華”。星光四溢的影片通常會吸引大量的眼球,從而搶走導演的風頭――人們往往因此會忘了導演究竟是哪一位。除了老搭檔丹澤爾・華盛頓(DenzelWashington)外,主要演員陣容還包括朱迪・福斯特(JodieFoster)、克萊夫・歐文(CliveOwen)、克裏斯托弗・普拉莫(ChristopherPlummer)和威廉・達福(WillemDafoe)等大腕。盡管表麵上看起來,整個影片似乎完全在這些大牌影星們的操縱下,跌宕起伏,然而,實質上影片諸多微妙的細節,還是如假包換的斯派克・李的獨家風格。比如影片中劫匪歐文與沉迷暴力電玩的黑人男孩的交易,紐約城市建築物上懸掛著有關“9・11事件”的“我們不會忘記”的警示牌,乃至阿拉伯人對其國民在反恐行動中所遭受的粗暴對待的憤怒之情,無不是斯派克招牌式的執導風格。
“這樣的畫麵反映了我們所處的時代,”斯派克說,“在9・11事件後的紐約,或其他任何地方,登上飛機那一刹那的感覺,已經與以前決然不同了。”
向來以直言不諱、口無遮攔著稱,有時甚至頗有爭議的斯派克・李,這一次在麵對媒體采訪時,居然顯得格外的禮貌周全,溫文爾雅。他饒有興致地回答了關於影片《臥底人士》的提問――盡管回答總是三言兩語。對於一位兒童讀物作家來說(斯派克同他的妻子共同創作了兩部兒童讀物),采訪一開始聊點關於時間、年齡和他的兒童讀物之類的有趣問題顯然是個頗為誘人的主意。果不其然,這樣的開場白讓他的態度緩和了不少。他自己也承認:“我已經不再像過去那麽口無遮攔了。”
《大壩決堤時》記錄“卡特裏娜”颶風當談到布什政府時,斯派克神情激昂。在4月份男性新潮裝備雜誌《Stuff》上,他指責美國國務卿賴斯在“卡特裏娜”颶風肆虐的時候,居然還有興致去購鞋。“比起總統布什,我對賴斯的評價更低。”當問及此話所指何意時,他的回答很簡單,“不是嗎?我對我們的總統已經沒有什麽可期待的了,我就是這麽看的。”
斯派克還談到了他幾周前前往新奧爾良參加四旬齋前狂歡節(MardiGras美國南部州的嘉年華會,以新奧爾良為著名)的傷心之旅。“感覺真是糟透了!美國這個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國家,如果說在世界其他各個角落發生災難時它還能夠迅速反應的話,那麽在其本土發生災難的時候,在美國國民最需要關注的時候,美國政府的行動卻是如此的遲緩。”
“我們必須要把這樣的新聞放到報紙的頭版。新聞媒體不能再用對待伊拉克的方式那樣處理這個問題了――一兩年前,關於伊拉克的消息還是頭版新聞,而今天的報道則聲稱‘某某爆炸中20名美國士兵喪生’,幾個字就打發了,而且是被埋在25版的某個角落的豆腐塊文章。我們不能再讓這樣的悲劇發生在“卡特裏娜”颶風這個問題上,這樣的事情不能一而再、再而三地發生。”
毫無疑問,斯派克還是沒有失去他嚴肅和敢言的一麵。但可以看得出來,他還是非常渴望輕鬆的題材,當被問及在《臥底人士》之後是否有打算再次嚐試驚悚片時,他給予了肯定的回答,接著他又補充說還希望嚐試音樂劇。當有記者提起他曾商談準備拍影視版的百老匯音樂劇《吉屋出租》(Rent)時,斯派克調皮地說:“幸虧沒達成協議。”接著輕聲地笑了起來。“隻是開個玩笑。”他補充。
然而,以斯派克・李依然分明的棱角來看,我們真的有理由懷疑,他這麽說究竟是開玩笑還是確實言為心聲――畢竟音樂劇很難滿足他批判與幹預的衝動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-12-21发表在极致时空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pzzql.falaiw.com/Jdgipy/567.html
有话要说...